
2020年光伏發電項目國家補貼競價結果目前已公布,共有25.96GW的光伏電站進入補貼名單,同比增長14%;對于未納入今年補貼范圍的7.54GW申報項目,可自愿轉為平價,與此同時,今年光伏平價項目申報33.1GW,同比增超120%。
除了競價項目和平價項目以外,國家能源局近期公布七月全國戶用光伏安裝數據,7月新增戶用光伏裝機886.7MW,截至7月累計戶用光伏裝機2.9351GW,只達到全國戶用光伏6GW的48.92%,目前剩余指標充足,預計下半年戶用光伏裝機將持續加速。
國內政策落地,海外需求景氣,龍頭集中度提升,技術進步成本下降驅動光伏需求。除了競價項目和平價項目以外,2020的戶用以及2019年結轉至今年并網的競價項目等,有望支撐全年裝機量達到40GW左右,同比增長33%。
光伏產業鏈從硅料到光伏發電系統可分為上游、中游、下游三個階段,其中上游包括從硅料到硅片的長晶、截斷、切片等過程;中游包括將硅片加工成組件的制絨、擴散、PECVD、焊接等步驟;下游主要指各種光伏發電系統。
硅料有光生伏特效應,在光照下可以產生電流發電,是太陽能電池運行的基本原理。
盡管國內多晶硅產能規模持續擴張,但較其下游硅片(占比90%)、電池片(占比75%)、組件(占比75%)等環節而言,全球生產份額仍有較大提升空間。
尤其是與多晶硅直接下游硅片環節相比,全球份額仍有30%的差距,這造成了長期以來國內多晶硅產量難以滿足下游需求,需依賴進口補齊。通過發揮后發投資優勢,國內多晶硅企業持續擴張低成本新產能,市場份額逐步擴大。
2019年全球硅料廠商加權平均可變成本水平在61元/kg左右,其中我國硅料龍頭廠商可將其控制在52元/kg以內,預計2020年全球平均可變成本將會下降至53元/kg,我國頭部企業最低可達到40元/kg以下。持續的降本能力,是我國多晶硅產業能夠不斷做大做強的基礎。
中國的定價模式大致分為三個階段:2011-2018期間采用固定電價補貼模式,即政府指定統一的收購電價;2019-2020為過渡階段,既有部分市場化的競價模式,參考了國外的溢價補貼,也有中國特色的與燃煤標桿電價齊平的平價政策;2021年以后,中國很可能效仿國外的市場化招標模式,采取電力購買協議確定電價。
進入2020年以來,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品價格持續走低,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對全球光伏裝機需求造成的沖擊。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,以及目前國內光伏競價項目規模落地,下半年海內外需求企穩,硅料價格開始回升。
從季度供需來看,申港證券認為,Q3作為傳統淡季,受上半年進度推后影響,環比將會迎來小幅回彈,Q4訂單集中釋放,裝機需求旺盛。供給端海外硅料廠商去產能趨勢明顯,進口比例下降,下半年國內硅料供給將有所收緊,預計Q4國內廠商產線打滿,硅料價格將繼續抬升。
光伏區別于其他能源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是,光伏行業不僅僅通過材料成本降價來降低成本,更重要是需要通過技術進步來提升轉化效率,從而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。
回顧歷史,光伏行業每一次的技術革命,都帶動了產品的快速迭代和降價。目前,硅料和硅片環節的技術趨勢較為確定,但電池片和組件仍處在技術革命之中,未來仍有較大潛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