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些年來,五大發電集團(中國華能、中國大唐、中國華電、國家電投、國家能源集團)在清潔能源領域不斷加碼,其中華能和大唐在光伏產業的發力相對其他三家較為深入。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(CPIA)的統計,2018年以來,多家優勢國企強勢進入光伏領域,進一步加速了光伏行業的整合。
各大央企的紛紛入局,進一步夯實了光伏在可再生能源中的主導地位。隨著成本的不斷下降、技術的日趨進步和成熟,光伏與傳統能源同臺競爭的籌碼日益累積,逐漸成為國民經濟和民生的支柱能源。因此,具備資金實力、融資便利條件、政策和人員優勢的國企對光伏行業進行收購、兼并,在下游電站投資方面重點發力,將為“穩中求進”的光伏市場再度添彩。
平價項目中,國電投、華能、中廣核、廣東發展新能源四家央企獲得超過3GW的指標;競價項目中,國電投、中廣核、大唐、廣東發展新能源、華能、中節能六家央企獲得4.525GW的指標。
不難看出,各大國企進軍光伏,都是在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,與在融資成本、非技術成本、投資能力方面頗具短板的民營光伏企業優勢互補。以領跑者項目為例,企業競標時,除了項目本身的電價降價幅度大、技術門檻高、執行要求嚴格等因素,能夠中標的關鍵還包括技術方案、融資成本、管理成本等指標;領跑者本身作為資金密集型項目,貸款的利率直接決定企業的利潤,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融資成本比例約在2:1,加之領跑者基地的利潤僅為5%~7%左右,因此,在前三批領跑者項目中,各大國企占比超過半數,充分說明了國企的顯著優勢。
另一方面,2019年以來,能源央企的混改步伐加快。據不完全統計,包括國家電投、中化能源、國家電網、南方電網、中國華電、中國海油等在內的多家央企紛紛加入混改大軍,試水清潔能源領域,而與光伏企業的深度融合,是“國”“民”聯手實現協同互補,互利共贏的重要舉措。有業內專家表示,傳統能源資本進軍新能源產業是不可阻擋的趨勢,傳統能源資本的主要組成就是央企國企。隨著新能源的收益越來越高,曾經將化石能源發電作為主戰場的國企,將越來越多地轉戰新能源發電產業,尤其是光伏行業。在中央提出推動能源革命、煤炭去產能、降低煤電比重等一系列政策背景下,能源國企提高清潔能源發電比重是政治正確的方向。
此外,一直困擾光伏民營企業的可再生能源補貼問題,讓很多企業的現金流緊張,迫切需要流轉資金,央企“老大哥”的及時出手無異于雪中送炭,既緩解了民企生存壓力,又符合國企入局光伏行業的初衷。與此同時,不可否認的是,光伏民營企業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,決策靈活、產權清晰,可在EPC總承包方面發揮其長處。
總之,在光伏產業鏈上中下游各個環節,國企與民企應各司其職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共同為能源轉型做出貢獻。
